伦敦西区简介

2014-09-01 chenyang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伦敦西区 - 简介

     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是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准确地说,West End Theatre(西区剧院)特指由伦敦剧院协会(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的会员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个剧院。这49个剧院大多数都集中在沙福兹伯里大街(Shaftsbury Avenue)和海马克特(Heymarket)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这一剧院区也称为西区(West End)。伦敦共有剧院约100个,西区就集中了40多个,它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戏剧界的代称。就历史传统而言,西区则比百老汇要悠久得多。

     1999年,西区共有44家剧院营业,演出17089场,平均每家剧场年演出388场,共推出265个新剧目,吸引观众1193万多人次,票房收入2.6亿多英镑。然而,票房收入仅仅是西区经济效益的基本部分。以伦敦剧院协会1998年的调查为例,1997年西区的票房收入为2.46亿英镑,而各种与看戏相关的消费,如用餐、住宿、交通和购买节目单、纪念品等总计为4.33亿英镑,西区向其政府上交各种税款2亿英镑。作为一项产业本身,西区的剧院每年亦有大量支出,如维修剧院,投资新剧目等。因此,对于英国的经济来说,西区剧院本身也是一个大消费体,1997年,西区剧院的消费为2.82亿英镑,也就是说,1997年西区对英国经济所引发的直接消费贡献为观众消费和剧院消费的总和——7.15亿英镑。根据经济学的规律,每1个英镑的直接消费,可以带来0.5英镑的其他消费,换言之,西区对英国经济的消费贡献为10.75亿英镑。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平方英里的区域,2000年以后,每年有1200万以上的观众在伦敦西区看戏,对英国经济的消费贡献达到15亿英镑,折合人民币200多亿元。这些消费中,剧院的门票收入只占20%,大部分的商业收入发生在与之相关的旅游、用餐、住宿、衍生产品和剧目版权出售上。

     根据伦敦旅游局统计,剧院是游客游览伦敦的一项重要内容。1997年观众在西区消费的6.79亿英镑中,海外游客消费达2.26亿英镑,占近1/3,每年还有大量的西区剧目在海外上演,1997年出口剧目创汇5000万英镑。

     西区为英国创造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可观的就业市场。戏剧是“人的艺术”,而剧院则可以称作是“人的工业”。据统计,大约有27000人就职在与西区剧院直接有关的行业中,如剧院演职人员,售票代理人员和道具服装制作等行业,占整个伦敦文化娱乐业从业人数的12%;还有14000多人就职于与剧院相关的行业,如戏剧出版业,唱片销售业等,更多的人则因西区的繁荣而受益,如餐饮、旅店、交通等行业。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西区的存在更增添伦敦魅力。有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将看演出列为他们到伦敦的重要原因,有三分之四的海外游客将观赏演出,列为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伦敦剧院协会还挖空心思,开发各式各样的剧院游览,设计了各种路线,详细介绍各个剧院的历史和特点。

伦敦西区 - 西区的剧院

     西区的剧院大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规模从400多观众席至2000多观众席不等,上演的剧目从音乐剧、话剧、歌剧、芭蕾舞至现代舞以及木偶剧、儿童剧,应有尽有。近50个剧院中,以自负盈亏的商业剧院为主,只有皇家歌剧院、英格兰国家歌剧院、皇家剧场、皇家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享受政府资助。这5个剧院在西区占有很大份量。它们规模较大,在国际上享有显赫声誉,也创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就艺术而言,由于这些剧院能够获得政府资助,也有能力上演一些具有探索性、艺术价值更高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是那些商业剧院不敢轻易尝试的。很多剧目往往是在国家资助剧院首演,成功后再转入商业剧院。对于商业剧院来说,生存是首要问题,它们相对规模较小,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为减轻负担,近年来,许多音乐剧和话剧也有小成本制作逐渐增多的趋势。商业剧院的另一大特色是有些剧目在一些固定剧院长年上演,如音乐剧《猫》和《剧院魅影》等,分别不间断地上演了20年和18年,话剧《捕鼠器》、《黑衣女人》和《侦探到访》,分别连续上演了51年、14年和8年。这些剧目已经成为西区的经典和象征。

伦敦西区 - 西区的观众

     与票价低廉的电影和普及到户的电视相比,戏剧的观众要相对固定一些。据统计,西区观众,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海外游客,都以中上等收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为主,多为管理阶层的人士。音乐剧的观众主要是外地游客,而严肃话剧、歌剧和芭蕾舞等则以伦敦本地、将观看演出作为经常性消费项目的人群为主;3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偏爱喜剧、悬念剧,35岁至55岁的观众喜爱经典话剧和音乐剧,55岁以上的观众则更喜欢话剧、歌剧和芭蕾;年长一些的观众比年轻人更经常到西区观看演出,在每年平均到西区观看演出6次以上的观众中,55岁以上者占47%,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34%。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的经济效益。西区的繁华可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字说明,如1997年西区剧院共售票11,466,248张,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晚上有近30000人来这不到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观看演出,如果这些人全部乘坐出租汽车,每车4人的话,那就需要7350辆。根据调查,这些人中有70%会在外用餐,15%会在旅馆住宿,如果每桌4人,每个房间2人的话,那就需要5000多张餐桌和2000多个房间。可以说,如果西区的剧院不是以今天这种相互依存的形式存在的话,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可观的经济力量。

     以剧院为起点,伦敦西区已经成为伦敦的文化娱乐中心,西区周边各国风味、各种情调的餐馆林立,电影院、音像店、酒吧、室内游乐场、商店,一家挨一家,街头艺人五彩缤纷,游客摩肩接踵,一派繁华。

伦敦西区 - 音乐剧

     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等,无不如此。

         阅读 975
0 0


精彩推荐
 刘令飞《野路子》音乐会

 【ONELive】东野圭吾成名作改编舞台剧《放学后》成都站

 美国外百老汇儿童剧中国制作版《好饿的毛毛虫秀》

 《乔萨和魔法小提琴》世界绘本大师情境趣味音乐会

 2021成都·希望音乐节

 2021《魔兽世界》音乐节 成都站

热门评论
类型:    昵称:     
            
查看全部( 0 )>>       

我是有底线的
©2005─2025   蜀ICP备16015445号